DSCN9730

春節假期趁回鄉之便,到鄰近的台南一遊。府城古都俯拾皆歷史,遊來益發思古幽情。周圍台南縣腹地廣大,亦不乏自然風景與廟宇古蹟,當然,也有不少美味的小吃。只可惜時間有限,遊覽的地點不多,但已經覺得很豐富,其他的就等下次有機會再去囉!

行經南瀛(註一),必不能錯過鹽水。今日鹽水一地以蜂炮聞名,每逢元宵節,吸引大批中外觀光客至此地觀賞體驗刺激的蜂炮陣仗,造成街市繁華喧鬧之盛況,殊不知古稱「月津」的鹽水,早在明鄭時期即有鄭氏部將率軍至此開墾,清代並成為貿易往來興盛的重要商港。月津因八掌溪與急水溪在此分流,有如彎月而名之,又名「月港」,是早期往來嘉義及台南府城間必經的要道。因其與大陸貿易往來頻繁,清朝時並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封號。橋南老街位於月津港旁,行經老街,不禁遙想當年此地商賈林立,人潮熙來攘往、喧嘩熱鬧的景象。

DSCN9750
▲昔日月津港

 

橋南老街位在興隆橋之南,古道全長約400 公尺,寬約6.8公尺兩側長長的板屋民居,保留了大部分的古舊風貌。橋下的溪水因淤積氧化而呈現綠色,望著河流,開始想像昔日月津河港上帆船雲集,商販往來的景象,一位煙花女子穿梭港邊往街上走去,臉上淡紅胭脂一抹朱唇,優雅美麗的的身影令人迷醉,眼神不由得隨著她的行徑而飄流,突然她的身影沒入人群,一陣打鐵叫賣的聲音傳至耳中。

 

泉利打鐵舖

橋旁的入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打鐵舖,名號「泉利打鐵鋪」,遵循古法鑄鐵,以純手工製作各式鐵器、刀器及農具等。門口白髮蒼蒼、笑臉迎人的李老先生是第五代傳人,正在屋裡製工打鐵的則是他兒子。老舊的風櫃、磨刀石、鐵槌、長板凳散發著濃濃古意,建築的木板也已因長年燒炭打鐵而燻黑,見證著這一段悠長傳承的歷史。 

DSCN9738
▲泉利打鐵鋪

DSCN9737
▲正在工作的是李老先生的兒子。在他的下方前緣處,即為店窗道,
是舊時客人來買刀鐵器具的窗口。
因人來人往歷時已久,太多雙手擱過上面的結果,
讓那塊木條也跟門檻一樣磨得光滑晶亮。

DSCN9749
▲真難想像幾百年來,究竟有多少人跨過這門檻,
仔細看矮凳旁的門檻,因磨損而凹了下去。

DSCN9743
▲相傳六代的泉利打鐵舖,菜刀、鋤頭、農具等樣樣俱全。

 

興隆橋軼史

李老先生年歲雖已大,卻仍氣若洪鐘、精神奕奕地與遊客侃侃而談。他熱心地向旅客講解鐵鋪的歷史傳承及各項製工用具,門檻早已因客人往來頻繁而磨得光亮晶滑、中間凹了一部份,足見當年盛況。因他是街上唯一遇見的耆老,便與他攀談許久,一聽他講起月津古往今來及歷史佚事,語氣有如說書人講古,煞是有趣。原來興隆橋原名「佳興橋」,於乾隆年間修建,從置放於鐵鋪門口旁的古石碑上依稀可辯的碑文可知。這塊石碑紀錄當鹽水港旁佳興橋的建橋歷史,不過因缺乏專人將碑文拓印或紀錄,現在僅能從模糊的文字中隱約可見當時興建此橋的名稱及年代而已。

DSCN9745
▲泉利打鐵舖的李老先生指著石碑上已經斑駁難辨的文字,
告訴我們興隆橋原名「佳興橋」,建於乾隆年間。


「重修鹽水港佳興橋碑記」 碑文內容幾乎已無法辨識,
僅建造年代與碑文名稱大略可辨識。

 

李老先生說,鹽水又名月津,但早先鹽水和月津實為此地區兩個村莊的名字,因為港口經濟地位日漸重要,當時為了要替此地取名,引起兩莊人馬互相較力。主其事者為擺平兩派勢力,於是告知請兩村莊各提一桶水來秤重,哪個村莊的水重,就以哪個村莊的名字來命名此地區。村民一聽均大感疑惑,水的重量不都是一樣嗎?豈有孰輕孰重的道理?不料,鹽水一帶因靠海,水分富含鹽份,因此同樣的一桶水自然較重,因此最後此地稱為「鹽水」(註二)

雖然元宵節已過,現在才介紹鹽水的橋南老街好像有點晚,不過在人潮較少的非週末節慶假日時,到這種適合悠悠晃晃的老街上遊覽,可避免人潮擁擠而遊興大失。至於想要親身體驗蜂炮刺激的人,或許明年有機會可以安排一下。

 

註一:台南縣舊稱「南瀛」,「瀛」為「大水」、「大海」之意,境內有廣大的潟湖區,沙洲綿互,水域遍佈。)

註二:台語發音中,鹽水應稱「鹹水」而非「鹽水」。 

(未完待續)


DSCN9733
▲橋南老街建築

DSCN9732

DSCN9748
▲這棟建築較新,是日據時代拆掉老建築重新蓋的,所以門窗看起來不一樣。
據泉利打鐵鋪的李老先生說,這棟建築以前是富有人家所住,
但「富不過三代」,後來家道中落,後代也已經搬走。

DSCN9742

DSCN9739

DSCN97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