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底仁和宮

距離上次到澳底,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搭火車到福隆下車,如計畫一路開始徒步至澳底,花了約一個小時走到仁和宮,為了看《貢寮,你好嗎?》這部紀錄片。記得那次在火車上還遇到一樣是要去看紀錄片的朋友,已經忘了為什麼開始攀談起來,他們跟我一樣都要在福隆下車,只不過他們想沿路看看有沒有便車可搭,知道我打算一路從福隆走到澳底,都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這段路程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遠。

當我抵達仁和宮時,進入寺廟參拜又再度遇見他們,正好在廟前座椅上休息,後來聊天才知道他們來自九二一災區中寮。

澳底仁和宮

看完電影,我獨自一人走到仁和宮對街搭客運,雖然已經不早了,但仍有客運行駛。當我搭上客運時,竟然過沒幾站就只剩我一個人,司機說這車現在已經變成我的專屬包車了,他在濱海開了很多年的車,所以速度稍微快點不用緊張,都還在速限之內。我就坐在前座,海風從車窗裡吹進來,外面漆黑的馬路在昏黃的路燈照耀下,顯得有些寂寥,但放眼望去,似乎仍可看見在黑夜裡透藍的海水。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夜,在北濱上疾馳的客運快車,司機爽朗的笑聲,還有遠方隱約傳來的海浪聲。

澳底仁和宮

澳底仁和宮位於濱海公路旁,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宇為一條龍二進式、三川脊、硬山頂的建築形式,供奉漁民的守護神媽祖。仁和宮創建於清道光初年,至今已逾170年的歷史。

澳底仁和宮

澳底仁和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對石獅,是我看過許多廟宇中最可愛的石獅之一,仔細看他們會笑喔!

澳底仁和宮

從仁和宮對面進入,往海邊方向走大約二百多公尺,有當年最早來宜蘭開墾的漢人──吳沙的墓,位於仁里村石碇溪畔,為國家三級古蹟。福建漳州人氏吳沙會葬在此地,可能與當年他於乾隆年間來台,最早居住在三貂社有關。(註:三貂社位於今貢寮鄉龍門村境內,為平凱達格蘭族居住地,據傳因西班牙船隻經過台灣東北角,船上水手見地勢形貌與故鄉聖地牙哥城相似,故稱此地為"Santiago"。)龍門村北邊即為仁里村,相距不遠,而台灣北部三貂角這一帶,也是當年吳沙率眾往蘭陽平原開墾時,與原住民戰爭失利的退踞基地。

澳底仁和宮

澳底仁和宮

澳底仁和宮

澳底仁和宮

根據《噶瑪蘭廳志》卷七〈雜識〉(上)「紀人」一節記載:蘭地未開時,有漳民吳沙者,初渡台為人執役,不自適,尋寄住於三貂社。三貂為淡水當時極北之界,越嶺及噶瑪蘭。」(註:淡水指的是當時清廷在台的行政區「淡水廳」,南起大甲溪,北至今貢寮三貂嶺遠望坑一帶。)

貢寮澳底椰子酥 - 1

 

離開澳底鬧區前,在仁和宮附近、澳底國小旁的一家鼎記西點麵包店,買了些點心、飲料準備在車上果腹,看到椰子酥,基於沒吃過而且要支持一下地方特產的理由,就買了幾個。椰子酥的外型很像一個枕頭,也像摺起來的棉被。味道很濃香,但不會很甜,酥皮很酥,結果在車上吃時還掉了一身。

 

貢寮澳底椰子酥 - 2

 

貢寮澳底椰子酥 - 3

 

澳底背山面海,是個同時擁有田園與濱海景致的聚落,這次從瑞芳沿著濱海公路過來,再從雙澳公路開往雙溪,沿路可同時欣賞大海與山巒的美麗風景。後來我們在雙溪停下去拜訪老朋友,接著又從102公路開往瑞芳,當時天已經黑了,從九分繞著山路一路往海邊時,閃著點點燈火、石階而上的層層建築,令人忘神不已。

 

雙澳公路竣工紀念碑

 

附註:照片照得一樣不是很清楚,就是看個樣子,也請大家多包涵。

 

 

 

【按我按我▼ 謝謝您的閱讀與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