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與熊
【說明】拍攝畫面取景原故,未攝入原作右下角創作者之簽名,
圖作版權為該創作者BBrother所有。

 

這幾天,這件事在網路上沸沸湯湯揚揚,各大網路書籤都收錄了這篇文章,引發諸多討論。

聽說有人擅自要將師大夜市改名為南村落
HEMiDEMi黑米共享書籤上有關該文的討論


初看到「南村落」一詞,很巧地,是在泰順街,也就是所謂師大商圈一帶的一家咖啡館中。當時對於這樣一份類似破報規格的報刊,刊印著「南村落」(南村?南村落?)這個名詞感到好奇,也對於「南村漫步--為『南村落』誕生而寫」文章中,作者韓良露提到的這個區域的種種景物感到熟悉又陌生。因為我並非居住此區,這兩年較常在此區走動範圍亦有限,實在也沒有特別的感觸。可是我腦海馬上冒出曾於某電視讀書節目中,看到韓良露發表對於帕慕克「伊斯坦堡」一書的觀感。那種聽了五分鐘,除了諸多華麗詞藻堆砌出的形容,或是看似學問高深的評論外,實在沒聽出她到底要表達什麼重點的頭皮發麻感。許是我資質駑鈍,聽不懂言詞中的寓意深遠。直到看完這篇文章,我對於作者出於個人觀感、可能囿於偏狹的想像,以致於「寓意深遠」地要發起城市文化行銷,感覺多少有點刻意做作

我無意貶低此「文化活動」在社區或城市文化發展上的實質意義,更確切一點來說,我毋寧是贊同此方向的,不過操作方式都有待商榷。撇開以藝文包裝行銷此區的企圖與實踐,試想:非得要強加比附國外城市的浪漫想像,才能樂活漫步嗎?一定要仿照紐約「東村」(充滿人文氣息與波希米亞藝術風味?)命名,才能凸顯這裏如同她嘴裡所說這個地方愈來愈瀰漫的藝文氣息?(如果有的話)任何地方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歷史、記憶和人文薈萃,像這樣強拿一頂模仿國外設計的帽子給它戴上,它看起來還是它原來的樣子嗎?有沒有可能,串聯屬於這個地方的歷史和記憶,用這個地方本來的個性及文化特質、生活脈動,去延展更多面向、激發更多創意,而非僅出自個人的生活想像?外在的環境彷彿只是一層包裹的外衣,這層外衣無論換成東裝夏裝、長袖短袖、任何顏色,裹在裡面的骨肉或心靈,其實都生活在某個想望的其他地方。

一個地方之所以引人注目、想望,原因之一不正是因為它有生命力?是不是可以更深入探索,而非冠上一個東施效顰的名稱?名不正言不順,其他的就更窒礙難行。

因為此事被熱烈討論,韓良露過去的著文爭議,再度被人提起。看完不覺完爾。照理說,此人應該在藝文圈早無立足之地(或許藝文圈不比學術圈,不能相提並論?抄襲或誤寫卻不承認這些事比不上照常上電視、照常一本書接著一本書出,來得引人注目)不過台灣真是個可愛的地方,不是選擇遺忘就是選擇寬容(或是根本不知道)。這回,換「南村」上場,諸位看官且待來日分曉。

我才不管企業有錢搞城市文化行銷(骨子裡大家都知道還兼有什麼好處,但當然不能否認這種企業具備社會責任意識),文人愛在台北想巴黎,只消週末往泰順街麵攤上一坐,一碗麵吃盡人生酸甜苦辣,樂活足矣!

 

【閒磕牙】

天下文章一大抄?
2001年誠品講堂「電影美食之旅」DM文宣內容及講綱中開出的片單,與彭怡平之《開麥拉美味幻想曲》一書雷同

三少四壯集--盧昂的女人 韓良露 2005.10.23中國時報
回應與挑戰--為盧昂人辯 林小花(盧昂傳真)2005.10.28  中國時報
回應與挑戰--在地人不一定就是行家 韓良露   2005.11.02  中國時報
※以上出處:太史公的文化視域--竹風的家

氣急敗壞的美食家(中時藝文網浮世漫談)
讀者林小花針對韓良露提出回應的發文,因中時人間副刊表示無法繼續刊登,所以轉到此討論區。

《韓良露的回應與挑戰》(遠流博識網留言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