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社


清平社廳堂,可見太師椅、刺繡匾額等。


在老街上漫步,暖暖陽光煞是愜意。走進一間老屋子裡,門口寫著「月津文史工作室」,昔日為清平社舊址,為南管社團集會地,裡面有南管樂團的各項傢俬,如太師椅、樂譜等,屋內也展示許多鹽水的老照片,包括日劇時期知名的藝旦及民藝活動等,其中有幾位藝旦的照片,我曾經在台北故事館展覽中看過,據說可是當時的紅牌。這裡的建築從外觀看出是挑高平房外,裡面更是別有洞天。原來廳堂中還有小閣樓,像是天花板的夾層,是以前用來觀測門外動靜,或堆放貨品所用。客廳並有活動梯可隨時安上爬上小閣樓。大門及窗戶都用木板做成,白天可拆下橫放當成堆放貨品之用,而且還很通風;晚上就收起當門窗,堅固防盜,想想古人還真聰明!



▲散發濃濃古意的老衣服、老照片。


▲屋頂上還有小閣樓,可當倉庫放貨品,或是用來觀察門外動靜。


▲擺設貨品的板架其實是窗戶,晚上不做生意時就收起。
從這景觀多少可以想像鹽水在繁榮時期時,最早成為商業中心的橋南老街,
街市上商店雲集、人潮熙來攘往、叫賣聲四起的盛況。


▲這是清平社裡展示的老古董,右邊的那尊龍,
好像是比出勝利手勢一樣,模樣可愛,令人莞爾。


▲「過水廊」是兩棟大屋之間的小亭,覆有屋頂,依廊道而建,作為穿廊之用。
台灣傳統民居的結構中,是連絡正廳與護室
(通常位於建築主體正廳所在的兩側,又稱為「護龍」,
即中國北方所稱的「廂房」)之間的廊道。

 

隔壁的蘇家古厝,前南盈社(註三),現為社區發展協會及旅遊服務中心,如同橋南大部分的建築一樣,為傳統的兩進式建築,旁邊還有一座古井,供人搖水體驗古早生活。小時候在阿嬤家也用過這種井,不管洗手、洗碗或洗澡都是要從後院內的一口井打水,洗澡熱水則是打冷水後放到旁邊的灶上煮滾,再對上冷水洗澡。(註三:清平社、南盈社即北管社及南管社,當時地方上的消遣娛樂。現在偶爾也會邀請樂團演出,不過純粹演奏給觀光客聽。)

清平社老建築的客廳,靠近門口處設了一處咖啡吧台,瞬間將我拉回現代的時空,在此入座小憩片刻,眼裡看的盡是古物,口裡品嚐的是虹吸式咖啡,恍如時間錯置。如今鹽水港已因泥沙淤積而逐漸沒落,僅能從傳統的建築窗櫺間、訴說著一段段歷史的古物中,引人思古幽情,懷想昔日風華。

水仙花藝術雕刻

此項民間藝術由來已久,與鹽水昔日為繁華商港的地理環境有關。因乾隆年代月津為台灣四大港之ㄧ,老街上商店林立,每逢年節辦年貨時,很多商家流行買年貨送水仙花頭,拿到贈送的水仙花頭的人就將水仙花雕刻後以水養到開花,並固定於元宵節時在媽祖廟舉辦水仙花會。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統治禁止集會才停辦。有關水仙花會沒落另有一種說法,日據時代因河道淤塞,船舶無法到達月津港,因此材料取得不易,漸漸就沒有人做水仙雕刻水養了。

離開橋南古街往鹽水鎮上走,途中還見到路上就用貨車搭起一座小戲棚,上演酬神的布袋戲。我不知道演的是哪齣戲碼,不過劇中人物還有躺椅可坐,感覺新奇極了!至於另一尊後來出場的人物,則是藍髮衝冠,造型相當新潮。旁邊有個媽媽騎著摩托車載著小孩,就停在路邊看,結果媽媽發動機車打算要走了,小孩則看得入迷哭鬧著不肯走呢!

 

鹽水八角樓(鹽水鎮中境里中山路4巷1號,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口)

八角樓為鹽水知名的古建築,但目前正在整修當中,因此不對外開放,僅能從外觀稍可憶想當年風華。

八角樓由「葉連成」商號於道光27年(1874年)所興建,祖籍福建泉州府的葉開鴻及其四個兒子經營糖廠生意,因享有月津港航運之便,遂以船運方式將糖運銷至大陸,再將內地的絲綢運回販售。因絲綢質量較輕,故以兼運福杉、磚瓦等材料作為壓船貨,而這些壓船貨後來就成為興建八角樓的建材。

八角樓樓高兩層,建於清道光27年(1847年),興建時間長達十年。整座建築全部用木頭接榫,完全未用一根鐵釘。八角樓也反映出當時台灣建築的特色,蓋八角即圓柱體切成八面八角,各自面對一個方向,即八卦之意。屋簷亦分八角,各自微翹,是八角樓的重要特色之一。雖然八角樓呈現出歲月斑駁的痕跡,但其精工雕琢,匠運巧思,仍散發無窮魅力,引人駐足觀賞許久。日據時代「伏見宮貞愛親王」曾駐守在此,作為指揮所,據說其後代子孫欲購買此建築並整棟搬回日本,但為葉氏後代拒絕。

>護庇宮

主祀媽祖,廟中尚有靈藥籤,籤中指示藥方,供信徒抓藥服用。

武廟

鹽水武廟建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相傳鹽水蜂炮的活動起源,就是為了感念武聖關帝爺替民眾驅除瘟疫,傳承至今,已成為台灣慶祝元宵節的重頭戲之ㄧ。

經過時看到廟前廣場的供奉大桌上,擺著以麵線做成的三牲祭品。

老阿嬤在廟裡將煮好的麵線以筷子捲起放進紙杯中,並放上一顆紅棗供人食用。在旁邊聽他們聊天,有人問阿媽怎知如此弄麵線?阿嬤說自小在廟裡就見大人都這麼弄,所以一直是這樣弄。

牛墟

牛墟,牛隻交易的市集(註四),是農村社會相當重要的定期市場,牛墟於國曆每逢一、四、七為趕集日。牛販將牛帶至牛墟尋求買主,買主通常要經過幾項測試鑑定,才決定購買好的牛隻。(註四:中國傳統農業的定期市場,華北稱「集」,華南稱「墟」。)

辨別牛隻好壞的測試方式包括:
摸壽:將手伸至牛嘴中摸牛的牙齒測試其年齡。
試步:測試步伐穩健性。
考車:讓牛拉車考驗耐力和拉力,通常牛車上會載滿人。
試犁:讓牛拉犁幹活,測試其敏捷度。

鹽水牛墟位於朝琴路上,是此地較早開發的地方。明永曆16年(西元1662年),鄭氏部將何積善、范文章率軍來此開拓,奠定開墾基業。隔年,參軍陳永華次子陳善亦涮泉州人五、六百人加入懇殖行列,開發竹子街(今天的朝琴路)牛墟一帶。隨著清乾隆時期的對台移民政策解禁,人民可攜眷來台,鹽水的人口也逐漸增加,據說當時最高到達三萬人左右。鹽水港日益興盛,人口逐漸增加,牛墟也繁華一時,曾與善化、北港並列台灣三大牛墟。牛墟設立時間已不可考,但推斷大約於清代,日據時期仍繼續沿用。但隨著農村社會轉型,現今牛墟已變成一般貨物的市集,昔日嘉南平原一帶,聚集各鄰近地方上達一千多頭的牛隻至此交易的盛大情形早已不復見。

不知原因為何,去鹽水鎮上詢問得知,鹽水牛墟已改成國曆每逢二、五、八開市,去的時候雖然遇上開市日,不過時到中午,牛墟已人去樓空,僅剩幾家攤販忙著收拾東西,有些攤販甚至在打撲克牌聊天,還是見到有幾家販售新鮮牛肉的攤販,沿路上還看到有人賣牛鈴等鐵器。

 

【延伸閱讀】

橋南社區發展協會,該網頁有豐富的景點及文史資料說明,值得一看。

橋南老街 南瀛第一街(2005/03/05 民生報)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2005/03/05 民生報)

台南鹽水看蜂炮 逛小鎮(2005/02/11 蘋果日報)

吃喝玩樂:古色古香-鹽水小鎮ㄧ日遊(2005-11-16 中正e報61期)

台南縣光觀地圖

南瀛之旅

台南縣鄉土教學資源網 線上可閱覽「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PP.18-25 為目錄,可先瀏覽想要觀看的主題,再拉到要閱覽的頁數觀看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