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anbul : Memories and the City

終於盼到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了,我不禁又陷入2004年帕慕克訪台演講後,得到他的親筆簽名的感動中。

演講結束,聽眾紛紛排隊拿著書等著給作家簽名,帕慕克很體貼地問每個人的名字,然後簽在書上;輪到我時,我用土耳其文向他問候,他微笑地看著我,優雅禮貌地也問候我,並以土耳其語詢問我的名字,我便告訴他:我叫"Mehtap"(月光),他在書上以土耳其文簽了:

「給Mehtap,奧罕‧帕慕克。」

我喜孜孜地遞上另外兩本書,不料,就在這時,某位也參與講座擔任其中一位主講人的台灣知名女作家,在旁邊高喊著要他趕快,不用每個人都簽上讀者的名字,催促他趕緊簽完離開,他們一行人要去聚餐。所以,帕慕克先生便有點尷尬地開始火速簽名,我的另外兩本書因此就只有他的簽名,而沒有簽上我的名字。雖然心中對那位女作家頗有微詞,但還是在心裡暗自慶幸,差點兒就要錯失這個難得的機會,還好總算是簽到了。畢竟,簽上讀者的名字的書,所代表的意義不同,而我永遠記得帕慕克先生謙沖親切的笑容,在簽名之前,他會很誠懇地看著讀者打招呼,才開始簽名。

帕慕克先生成長於伊斯坦堡,這位文學家因其卓然的作品而被世人週知,並因其作品涉及歷史或宗教的敏感議題,為土耳其當局所不容,作品曾經遭禁。2005年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當世人開始認識這位作家時,自然也不會遠離他筆下出現的土耳其、伊斯坦堡,這個曾經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以及跨越東西方文明的城市。

帝國崩解之後,在舊傳統與新文明的衝擊下,伊斯坦堡仍然保有古老而迷人的風華,為人所傾慕。帕慕克先生以其成長背景及母國文化的素養,寫出許多令人膾炙的作品;例如「我的名字叫紅」一書中,他以自身從小對於繪畫(精細畫)的興趣,及對土耳其與伊斯坦堡的歷史了解,以其機智、神秘的筆調,架構出一件發生於古老伊斯坦堡中的謀殺案,文中處處引人入勝,讀者得以瞥見這絕美城市的陰暗一角,彷彿重回古老世紀的城市一樣,在夜色幽暗的高牆巷弄中,在冰雪紛飛的海峽沿岸上,扉頁中一一映覽。

如今,他再以個人觀點寫下伊斯坦堡,讀者不免好奇,這樣一位以其獨特背景文化涵養出深度作品的作者,對於他自身從小成長居住的城市,究竟有什麼樣的觀感與評價?或許,從他給台灣讀者的中文版序當中,可以略見一二:

「我非常高興《伊斯坦堡》將被台灣讀者閱讀,我希望他們對於「帝國之後」的情感,以及它的美的哀傷會感到親切......。這本書是我企圖去暸解一個男孩的感性,他成長於西方邊緣的城市,而且想成為一位畫家。但在他的國家,西方繪畫並非傳統......。這也是個透過孩童之眼所見到的伊斯坦堡的故事,他在多年後試著記述由西方旅人發現他的家鄉之美......這也是一個家道中落的故事,以及一座帝國消逝的故事......。」

電影「香料共和國」中,主人翁小男孩的父親說:「伊斯坦堡是我所見過最美麗的一座城市。」當時我尚未親歷伊斯坦堡,但完全不懷疑這句話。直到踏上伊斯坦堡,見到這美麗城市的城牆磚瓦、宏偉壯麗的清真寺、月光映照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夜景、親切可愛的人們,更加地使我愛上了這個夢想中的城市。美夢成真的當時,或許過於自在,走在街道上,竟覺得彷彿曾在這城市中切切實實地生活過。

美麗的伊斯坦堡啊!我僅能用這最簡單的字彙來形容妳。因為即使我能編織出再多再好的詞彙,也不足以形容妳那萬分之ㄧ的美。或許,在帕慕克的筆下,因為美善與邪惡、過往今昔的對比,更顯出伊斯坦堡從歷史焠鍊出的美麗光芒。

↓帕慕克先生的簽名,上面那一本簽了我的名字。

↓照片翻拍自在伊斯坦堡購得的一組明信片,為十九世紀以凸板印刷術印製畫家描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各種風景或城市生活。這是其中的一張,從金角灣(Haliç)所見蘇萊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ıye Cami)一景。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Istanbul: Memories of a City

* 作者:奧罕.帕慕克
* 原文作者:Orhan Pamuk
* 譯者:何佩樺
* 出版社:馬可孛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