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0127S

在冬日暖陽中散步是相當愜意的一件事,冷空氣中有陽光的溫度,稍褪凜冽,薄霧散去,眼前萬物都有著飽滿的金黃色色溫。從信義路穿過東門市場,沿著杭州南路一路往青島東路的方向走,一開始是沒有目的的閒晃,趁著難得有陽光的下午,一掃多日冬雨的陰霾,做一個暖洋洋的散步日光浴。

經過青島東路上旁邊停滿SNG車的立法院,看見對面有棟非常典雅的紅磚牆、碧圓頂的建築,一路走去看見的是好幾扇半圓形拱窗,紅磚與洗石子疊砌的牆面,當時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駐足停留欣賞,拍了一些照片,後來才知道這是監察院。(從青島東路這個方向走並不會經過正門,不會看到掛著「監察院」牌匾的主體建築,只會看到自衛塔延伸的側翼房舍,整排都是牆面與窗戶。)

監察院位於忠孝東路一段2號,門口在忠孝東路與中山南路的交叉口上,平面成L型。從青島東路沿路走來,經過立法院時,就會看到對面的這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以紅磚、水泥及洗石子建築而成,典雅秀麗,矗立在街道上,氣派雄偉壯麗,氣質古典華美。

DSCN0125S

因為很喜歡欣賞古典建築與老街屋,不管到台灣各地或是國外,在街上散步時經常都會駐足望著這類建築物發呆,即使在車上也不例外,尤其是看起來年代久遠或是造型美麗、特殊的建築。我對建築的知識很淺薄,只是單純因個人興趣而稍有涉獵,並沒有真正花時間詳細研究。所以在這裡就當作散步或旅行筆記記錄下來,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們互相交流。

監察院建於1915年,屬於文藝復興巴洛克建築式樣,使用古典柱式、圓拱、圓頂等建築形式,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州廳,是當時僅次於總督府的最高行政機關,這棟建築物的規模宏大,也就可想而知。但當初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規模,初期只有中央入口和兩翼的局部而已,直到後來才陸續增建完成。二次世界大戰後先是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及教育廳,後來才改為監察院。監察院是台北目前現存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建築,也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中的經典作品。


維基百科:監察院Taiwan Junior

破山頭
從正面看監察院的屋頂,是巴洛克建築喜歡使用的破山頭(見上面照片,中央圓頂下下屋頂兩側處,或是這篇文章),即正面屋頂有等腰三角形或半圓形的牆稱之「山頭」(希臘建築形式),「破山頭」則是將正面山頭做成不連續的形狀,像有缺口一樣。本來山頭上就會有雕飾,破山頭的造型則顯得更為繁複華麗。除了一些日治時期所建中大型規模的建築可見「山頭」之外,一些仍然保留日治時期街屋的老街,亦不乏此類具有「山頭」之建築形式者,例如台北市迪化街街屋與新化老街街屋的立面。(因為沒到正門,所以有機會再補照片,維基百科也請各位可以參考文末所附延伸閱讀的相關文章中網友的精彩作品。)

老虎窗

正中央圓頂上有圓形的老虎窗,具有通風雨採光的功能,在外觀上也具有裝飾效果。

 

  DSCN0126S

拜占庭式的銅製碟型圓頂
這是側翼建築體,但形式大致與正門主體建築相同,兩旁皆有對稱的衛樓。只不過監察院門口的主體建築更加宏偉,正中央屋頂的圓頂是扁球形,兩側衛樓則是半球型圓頂。

 

  DSCN0121S

半圓型拱窗
牆上是上部成半圓形的拱窗,比例狹長,以利採光。上有斗篷雨坡具擋雨作用,斗篷上並嵌有貝殼形兜帽,匠心獨運,令人讚嘆。

 

DSCN0124SS

牛眼窗

開在牆上的圓形窗戶,周圍並綴以繁複的花草裝飾,巴洛克風格顯而易見。

 

DSCN0126SS

徽章壁飾
窗戶之間有勳章飾,因橢圓造型形似鮑魚,又稱為「鮑魚飾」,也是巴洛克風格常見的牆面裝飾物,更顯華麗。

 

經過監察院衛塔側翼時的匆匆一瞥,成為午後散步的一個美麗逗號,雖然因為時間關係沒走到正門端詳主體建築,但光是這些側門周圍的建築體就夠讓人讚嘆了。雖然不乏經過這一帶的機會,可是往往都是在車上匆匆路過,像這次這樣近距離欣賞這棟建築物還是頭一遭,感覺非常不同。

沒有目的的晃遊產生了意外的收穫,增添在台北城散步的樂趣。眼看西門町就在不遠,於是決定順路到衡陽路的公園號酸梅湯買一杯酸梅湯喝,做為這個下午的另一個美麗註腳。這一路跟著陽光的腳步灑下逗點,接著要繼續搭捷運到淡水,尋找這個美好午後的句號。

 

【延伸閱讀】
監察院(原台北州廳舍) @ 記憶‧台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監察院_巴洛克建築欣賞 @ 美代子趴趴照~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按我按我▼ 謝謝您的閱讀與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