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6507S

每次到基隆,遠遠地就可以看到基隆火車站後方的虎仔山上,幾個斗大的英文字母:KEELUNG。偶爾接近傍晚時分,淡淡的金光折射在山坡上的這幾個英文字上,俯瞰港口停泊的船舶,水波平靜的日子裡,格外顯出港口已繁華落盡,從當初的喧鬧歸於平淡。

Dscn0731S

從原住民的莽甲(也寫成「艋舺」,原住民的獨木舟),到航海時代西荷時期的三桅帆船(商船、戰艦),明清時期的戎克船,基隆港曾經過盡千帆,貿易往來熱絡,歷經漁港、軍港的用途,甚至曾經一度有過大型造船廠,日治時期更是全台灣航運的首要港口「北台灣頭」,而今徒留斜暉脈脈水悠悠,偶爾與停靠在港區的大型貨輪相互映照而已。

DSCN4409S

散步流連在基隆市區,總是搞不清楚有多少條大街小巷,雖然常有迷路之虞,卻也是散步的樂趣所在。可惜的是基隆街道雖然保留了昔日狹隘的市街與櫛次鱗 比的建築,但是有味道的老房子似乎也所剩無幾,幾條位於市中心的市街,滿是陳舊擁擠的招牌和建築,人潮不再,除了幾家糕餅舊店鋪,進口舶來品的洋行或委託行也不再具有貨物流通的優勢,早已失去舊時港口市街繁華的風貌。

DSCN6341S

在我看來,基隆實在是個標準被現代化殘害的例子。明明是個具有豐富歷史的港口城市,如今雖然新舊並陳,卻落得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外觀亮麗堂皇的新 建築,怎麼看都與這歷經風華的港口城市顯得格格不入,舊的建築多半陳舊頹敗,公寓牆上像沾了青苔般地黯淡晦暗;偶爾還有像日式洋樓這樣極具美感的建築,無 論結構、裝飾與線條都叫人讚嘆,盡管褪盡風華,愈發散出內斂沉穩的不凡氣質。

有時候我忍不住想:「基隆人眼中的基隆」究竟是什麼樣子?如此矛盾的結合,新舊並陳、美醜盡收,不曉得世代居住在此的人,有沒有想過想要守護的是什麼樣的基隆?

細看基隆的歷史,似乎也一直處於這種尷尬的地位。清代的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上任後,建築了基隆與台北間的鐵路交通,但接下來的許多建設計畫卻因為劉 銘傳去職後而荒廢,直到日治時期,基隆才又重新進入近代化的過程。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新的都市計畫又因此擱置,變身未成,基隆遂又再度進入尷尬的階段。

撫今追昔之餘,望著新舊並陳的市街,不免又興起一陣感嘆。如今,屬於「台灣頭」過去的繁華已所逝,只剩幾棟日式洋樓建築尚可供後人懷想當年榮景。雖 然如此,我仍衷心希望,基隆可以繼續與海洋共同呼吸,守護值得保存的東西,讓這擁有獨特山海景觀的地方,繼續發揮強韌的生命力。

最近重讀壽岳章子的幾本關於京都的著作,對照自己所處的地方,頗有幾分省思《千年繁華2:喜樂京都》一書中,她提到

「不管是保守或進步,我只相信讓京都發出吱軋聲不斷扭曲的走向,不僅對京都人,就算對全人類都是相當不幸的事。我大膽的說,這種極端的保守,才是超進步的想法。」

這段話實在引人深思哪!人們總是想要建設以求進步,但是取而代之的都市文化轉變,卻往往與目的背道而馳。我們換得更為快速便利的交通、更高更寬敞的生活空間,卻也失去了百年來庶民賴以生存與自傲的的精神生活,以及,值得傳承的傳統生活或工藝。無論保守或進步,或許能守護住世代傳承的價值並延續城市命脈,才是這地方能賴以為續,讓當地人引以為豪與贏得外人敬重的道理吧?

 

海港大樓


DSCN6355S
基隆海港大樓的外型轉角為圓弧狀設計甚具美感,樓層如煙囪造型還有圓窗,外觀很特別

海港大樓就位於基隆碼頭邊,建於日治時期,由日人設計,當時稱「基隆港合同廳舍」。日本當局當時將之視為台灣現代建築的表現標的,計畫將此棟建築打造成為基 隆港的重要景觀。(我曾聽過一位學建築的朋友說,台灣在日治時代很多由官方興建的建築都極具特色,當時日本人將從西方學習而來的現代建築知識理論應用在這些建築上,等於是現代建築的實驗。)

仔細看這棟建築,外型轉角為圓弧狀相當特別也獨具美感,另外如煙囪造型的樓層、如船體上的圓窗、如甲板上的護欄等,這些元素都巧妙融合了船舶的結構,充分表現出海洋意象的建築風貌。

Dscn5853S
夜晚時從另一側看海港大樓隔壁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日治時期為「近海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即該公司在基隆的辦公室)
旁邊還有小吃攤,充滿庶民生活風情

 

日治時期的西式洋樓建築

從基隆廟口小吃所在的仁三路再往前行,經過愛四路不久,即可見街旁有一棟四層樓的日式洋樓建築,三戶併連,羅馬柱頭結構,其中兩戶外牆洗石砌有巴洛克風格的美麗雕花裝飾,樓窗相接處邊緣並有連續帶狀的飾紋。一樓門口上方掛一木匾上書「許振燦內科醫院」。

左邊這一棟的柱頭為複合式柱頭,為愛奧尼亞柱式柱頭上的捲渦造型與有微捲的毛良草葉的科林斯式柱頭的複合造型,牆上則有鮑魚勳章的花紋裝飾(台灣博物館即為典型的日治時代巴洛克式建築,許多紋飾還鑲有金邊,非常華麗);右邊這一棟則為簡潔的柱頭上有棕櫚葉狀的飾紋,為埃及柱式柱頭。

DSCN6347S

在基隆市區裡散步時見到這棟外表看起來灰撲撲的仿巴洛克的洋樓建築,有如在瓦礫堆中發現寶石一樣地驚喜。我常感嘆現代或某些知名景點的建築造型外觀實在毫無美感可言(例如中正紀念堂、故宮博物院),每每能吸引我視線的,總是這些寺廟或是日式建築。這幾棟街屋建築如能好好整理保存下來,不啻是基隆當地珍貴的文化資產,散步街頭時,不只有品嘗廟口小吃,也能品味當地寺廟、街屋建築之美。否則就像富麗宏偉的基隆舊火車站一樣,往後只能在類似「基隆故事館」這種史蹟博物館中淪為模型供人憑弔而已。

DSCN6346S

 

林開群洋樓(前美琪酒吧)

DSCN2228 

位於愛一路、忠一路交叉口的三角窗,三層樓的洋樓建築矗立在此地非常顯眼,圓頂的塔樓建築、頂樓周圍牆面鏤空的造型設計非常典雅,並且瀰漫著異國風味。

這棟洋樓相傳為「基隆鬼屋」,起因於此座建築物昔日做為酒吧營業時,一名酒女娜娜與美國大兵間的愛戀情仇所引發的縱火傷亡事件,爾後便荒廢許久,甚至傳出有男女在夜半相擁起舞,鬼影幢幢。但是我看到這座建築物時只覺得外型很優雅,樓頂的鐘塔造型很特別,洋溢異國風味。整座建築物的外觀雖然很黯淡,但造型優雅細緻,很難不注意到它的存在。

我是後來經由本身為基隆人好友的口中,才得知這棟建築物素有「鬼屋」之稱,只不過我實在很難將這棟美麗的建築物跟鬼魅故事連在一起。根據管仁健先生的調查與考證, 有關酒女娜娜的傳說,無論是人時事地物均沒有一項符合,全屬子虛烏有。美軍與吧女死於祝融之災的新聞事件,其實發生於新台北大飯店,但真實事件中的男女主角並無仇恨,反而是美軍在大火中展現大愛救了僅有露水姻緣的酒女,無奈兩人送醫後皆傷重不治。結果後來可能以訛傳訛,穿鑿附會成為「美琪酒吧」淒美又駭人的故事。

事實上,這棟建築物原為基隆當地礦業巨賈林開群所有,西元1931年興建時為展現財力,選擇此三角窗地帶蓋了一棟三層樓的洋房,甚至還在屋頂蓋了空中庭園,從港口或街上看都非常引人注目。

不過,房子蓋好沒住幾年,林開群就將這棟洋房租給畫家倪蔣懷,他本身是位畫家外,也經營煤礦事業。但倪蔣懷後來在田寮河畔自建住宅,住了三年後便遷出,之後就空出來無人居住。直到美軍駐台期間,有人看中基隆港口往來的商機,便租下來開設了「美琪酒吧」。至於美琪酒吧是不是曾經有過大火,造成很多人傷亡,這點就不知道了。

不過,根據基隆文史工作者薛麗妮長期的查訪,林開群洋樓荒廢多年的主因,其實是因為林家後代子孫眾多,產權未分,所以才任其廢置。或許就是因為這樣,這棟建築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讓後人能憑弔往日風華。

如果能將這棟美麗的建築物依照原樣修復,改成文史博物館或小咖啡館,俯瞰港灣風光,體驗緩慢的生活雅趣,不啻為一樁美事。只不過這只是我的私心想望罷了!

說到這裡,我實在忍不住想抱怨那橫跨在建築物前的高架橋,真像張狂的猛獸橫踞在天,不但遮住美麗的天際線,也像把建築物的臉畫花了一樣,說有多醜陋 就有多醜陋。其實在基隆市街中散步時,一定不時會感受到高架橋橫跨在天際的壓迫感和遮蔽視線,難道真像朋友所說的,如果沒有這些高架橋,基隆就變成孤島 了,真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總是覺得這美麗的港口都市被這些高架橋遮蔽,真的好可惜啊!

 

【延伸閱讀】

※美軍與吧女死於祝融之災的新聞事件,詳見:美軍與台灣姐妹的「櫻花戀」(管仁健/著) - 你不知道的台灣(管仁健/著) - PChome 新聞台Blog。

基隆市役所與基隆港合同廳舍(吳吉祥)
包括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役所)、海港大樓(基隆港合同廳舍)的歷史沿革及建築結構介紹。

基隆港合同廳舍-文建會藝文部落格-林小昇之福爾摩沙大探索
感謝網友林小昇指正,上文海港大樓夜拍照片已更正為陽明海運文化藝術館,並謝謝提供有關「基隆港合同廳舍」更詳盡的資訊,其中摘錄1934年出刊的台灣建築會誌文獻中多幅早期照片可供參考,再次謝謝林小昇先生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