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門神(鍾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在民間傳說中,能驅魔除妖的神──鍾馗,面蓄虯髯,兩眼突出圓睜,相貌醜陋,生就一副駭人模樣,不但捉鬼,而且還吃鬼。此人一出,諸魔眾鬼皆退散。

據說鍾馗的形象是自上古「大儺」中的面具形象演變而來。「大儺」是一種驅鬼儀式,遠古時,皇帝舉行「大儺」時都會配帶一種驅邪的用具,稱為「大圭」,頂端形狀長得像「終葵」,終葵即「椎」(念ㄔㄨㄟˊ),是民間用以驅邪的用具,後來便逐漸演變成人名。亦有一說是,根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商朝遺民七族中,有「終葵氏」,終葵即「椎」的分解音,終葵氏即以椎驅鬼之氏族也。後世遂以「終葵」為辟邪之意,逐漸演變為「鍾葵」、「鍾馗」。(見維基百科:鍾馗)。

有關鍾馗此人的故事,有一說是民間相傳唐明皇久病未癒,群醫均束手無策。一天晚上當他臥病在床時,夢見一大一小的鬼,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上玉笛便欲揚長而去,而帶著帽子、身著藍衣,露出一隻胳臂的大鬼則抓了小鬼,挖掉眼睛後後吃掉。於是皇帝趨前問此人是誰,這個大鬼自稱「鍾馗」,乃科舉落榜之士,誓與皇帝共除妖孽。皇帝夢醒後,竟不藥而癒,於是找來畫工吳道子畫下鍾馗的畫像,張貼作為歲暮驅邪避妖之用。後來民間也流行此俗,於是「鍾葵」、「鍾馗」演變成具體人物,更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見《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

但根據史家考證,翻遍唐代史籍文獻,皆無鍾馗此人或相關事蹟記載,唐玄宗夢鍾馗捉鬼的故事,最早見於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爾後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中亦有記載。

這幾種說法,其實大同小異,大抵可歸納為「鍾葵」原為驅鬼用具棒槌「椎」的發音,到唐代時,附會唐明皇夢見「鍾馗」吃鬼的故事,於是演變成民間傳說的人物形象,與庶民生活結合,在年底臘月、端午時,為驅逐妖邪或除卻瘴癘,便張貼鍾馗的畫像藉以驅魔辟邪,後來鍾馗更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門神,甚至取代以往神荼、鬱壘的地位。從人格演變成神格的鍾馗,捉鬼驅魔的形象深植人心,不僅歷代文人畫有許多鍾馗畫像,如京劇或歌仔戲中也有「鍾馗嫁妹」的戲碼,早期台灣則有「跳鍾馗」,是常見的道士活動之一,遠至日本也有鍾馗畫像的風箏。

雖然節氣已過處暑,然暑氣未減,爭秋奪屬之際,七月普渡時節將終止時,望各位常保平安,諸魅鬼退散,馳去不能為害。


【畫作欣賞】
浦心畬所繪鍾馗圖數幅 ※來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鍾馗》



《鍾馗》



《鍾馗捉鬼》


【備註】本文有關「鍾馗」之典故,部分參考書籍及網路等相關資料,或有訛誤,敬請不吝賜教。


【延伸閱讀】
※鍾馗研究,鄭尊仁/著(秀威資訊,2004年)
驅鬼魅 除惡煞-神秘詭譎的跳鍾馗(靜宜大學中文系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新搜神記之鍾馗傳奇(央視國際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節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