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Knight in Est Village

我必須承認,我還沒看過「黑暗騎士」這部電影,而我也沒有一定得看這部電影的打算。更離譜的是,你可能不相信,我一直到最近,才知道這部電影原來跟蝙蝠俠有關。(不要打我!)

但是,我還沒有到不知道蝙蝠俠的愚蠢地步(叫你不要打我是有原因的)。無論如何,請原諒我的無知並繼續看下去。是的,對於作為美國好萊塢電影眾多主要題材之一的美漫動畫文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文化象徵之一,我可以說幾乎毫無所悉。除了超人、蝙蝠俠、蜘蛛人,這幾位跟動物或昆蟲有關,穿著緊到不能再緊的緊身衣,繃出一身結實的肌肉(還有那個XD),帶著面罩,平常看似文弱書生,搖身一變(換上內褲?大誤)就變成拯救美國或全世界的大英雄外,我再也舉不出還有哪些美漫或動畫的大英雄,或是這些英雄的出身及詳細故事是什麼?

前幾天在格友(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到「格友」兩個字,我就聯想到「格物致知」、「益友」、「損友」幾個字眼,果然受儒家文化荼毒甚深,不過比起官場上那幾位檯面上的人物,道行還差得遠。扯遠了。)機車台長的BB機車電台,看到一篇文章:很黑,很機車,文章主要敘述「黑暗騎士」這部電影的觀後感,顯示機車台長非常的黑暗(大誤,其實是機車台長貼的電影劇照非常地黑暗)。

我在文章後留了一則留言(編號#3的留言):

「我是在紐約街頭的看板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大型看板預告。某次經過(曼哈頓)SOHO(區)也看到櫥窗中有設計師自行手繪的相關設計品,頗為驚豔。發現這顯然是一部紐約客可能也愛的作品。這是美國文化,而我始終只看到表象,如同其他面向。」

就算看過這部電影,我想我也不會改變內心對於美國文化的這種疏離感。尤其在紐約,我新奇地觀察各種文化聚合的事物,卻也陷於一知半解的困惑。倒是機車台長一點也不黑暗的回答,讓我再次釐清了心中既矛盾又模糊的文化疏離感: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導演訪談的文章,他提到在拍攝《開戰時刻》,要從無到有建立高譚市的景觀,不願意落入窠臼,把整座城市搞得黑鴉鴉,於是他們的美工人員創造出了一個,繁榮又生活化的全新現代都會市景,看起來就像紐約、芝加哥,但鏡頭又避開任何明顯地標,不會讓觀眾有錯愕穿幫的感受。所以我想,紐約客應該也會喜歡這片的設定吧?

對旅人來講,在地文化是種接近享受的體驗,不用在乎、計較表象或是深度吧?對當地人來講才比較麻煩,有些接近揮之不去的負擔,比方說紐約客就常被人貼負面的標籤 ... :P」

身為一個旅人,我不時對於不同的文化拋出好奇的眼光,並且毫不排斥地盡可能地接近或嘗試(大部分只有食物)。在紐約市這個奇特的地方,因為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在此匯集交融,偶爾仍讓人有不知身在何處的錯置感。

這是紐約,這也不是紐約。

 

無論是否曾經得以稍稍接近不同的文化,總免不了偶爾興起的一種強烈的疏離感,無論是文化上或心理上。或許,並非因為對方的距離所造成的隔閡,卻有可能緣自於內心的不解或下意識地築起的防火牆所致。不過,連自己的文化都不一定透徹了解,何況是其他人的文化呢?如果因為多看多聽而稍微對不同的文化有多一點的認 識,那麼在我看來,無疑是上帝賜給旅人最幸福的禮物之一。

我在紐約東村教堂的花園禮拜 St. Mark’s Church in-the-Bowery這篇文章中曾寫下這麼一句話:

「隔著一段距離看紐約這個城市,多了幾分想像,與安於自己是旅人身分的自在。」

如今想來,旅人要能自在,形同到達「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境界才行。

 

正當我行走在紐約市區,滿街都是近期上映的電影看板或海報,唯獨這張小丑的眼神,強烈吸引了我的目光。小丑往後側頭朝不可知的目標注視的眼神,彷彿俯瞰(煙視?蔑視?我完全不知道故事或劇情,也不知道小丑的角色是什麼?純粹是看到海報時的第一印象和感覺)這毫無道理或秩序可言的世界一般,充滿著深不可測的玄 機,也有種飄渺虛無的滄桑。

但我還是必須再強調一次,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對於劇情也沒有太多的了解。可是,看到海報時,真的感覺很黑暗,我必須說。這種黑暗,比印象中的憤怒、仇恨或毀滅,都還要來得一百倍強烈。

我猜電影海報應該不只一種版本,不過街頭看到的海報和看板幾乎都是以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為主題。或許,這是美國,或說好萊塢電影界,對他的另一種致敬。

Dark Knight in China Twn

Dark Knight in SOHO

Dark Knight in SOHO window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smile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